睪丸癌發生率逐年上升,35歲前男性應注意!

文 / 光田綜合醫院 泌尿科 陳昶仲醫師

睪丸癌整體而言屬於少見腫瘤,但卻是15至35歲這個年齡層最好發的癌症,且在過去50年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發生率因國家、種族及社會經濟不同而 有所差異,從每年每10萬人口0‧8位至10‧5位不等,東方人發生機率此歐美國家低,睪丸癌較易發生於右側,只有1%到2%為兩側同時發生,形成原因並 不十分清楚,但有隱睪症﹝正常睪丸3至14倍的發生率)、母親懷孕時攝取女性賀爾蒙睪丸因外傷或感染導致萎縮的民眾有較高的發生率。

睪丸癌細胞形態主要分生殖細胞癌﹝佔所有原發性睪丸腫瘤90-95%﹞非生殖細胞腫瘤

生殖細胞癌﹝germ cell tumors﹞包括:


1‧精原細胞癌﹝佔35%﹞—好發於三十五至五十五歲,對放射線治療非常有效。

2‧胚胎細胞癌﹝佔20%﹞—分為成人型及嬰幼兒型﹝卵黃囊腫瘤﹞,青春期前幼童常罹患之睪丸腫瘤。

3‧畸胎瘤﹝佔5%﹞—組織學上由三層生殖層構成,內含骨骼、肌肉、軟骨、神經及皮膚等。

4‧絨毛膜癌﹝佔<1%﹞—易由血液轉移及會有睪丸中央出血現象、預後較差。

5‧混合型﹝佔40%﹞-四分之一以上由畸胎瘤及胚胎細胞癌混合而成。


非生殖細胞腫瘤﹝non-germ cell tumor﹞主要包括:

1‧ Leydig 細胞腫瘤—佔所有睪丸腫瘤1-3%,好發生於5至9歲及25至35歲。十分之一為惡性。如發生於青春期前小孩,會有早熟現象。

2‧ Sertoli 細胞腫瘤—佔所有睪丸腫瘤<1%,好發於1歲前或20至45歲間。十分之一為惡性。

3‧生殖母細胞瘤—佔所有睪丸腫瘤0‧5%,好發於30歲以下。


睪丸癌最常見的症狀為無痛性的睪丸腫塊,十分之一患者因腫瘤出血或感染會有睪丸疼痛現象,如有後腹膜 腔轉移可能會有背痛噁心、嘔吐,如有肺部轉移會造成咳嗽、呼吸困難及咳血,如有骨頭轉移則會有骨頭疼痛,或可能因下腔靜脤阻塞引起下肢水腫,睪丸腫瘤之診 斷主要靠理學檢查﹝看有無異常睪丸硬塊﹞及陰囊超音波檢查,另外可做甲型胎兒蛋白﹝AFP﹞、絨毛膜性腺激素﹝HCG﹞ 及 LDH抽血檢查,來當做輔助診斷及治療後之追蹤指標,睪丸腫瘤的治療主要先以手術根除性切除病變側的睪丸,再根據腫廇種類及分期,視情況可能需配合後腹膜 腔淋巴清除手術,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等方法來治療。

單側睪丸癌治療後,只要對側睪丸治療前正常無病變,病患的生育能力及性功能八成以上並不會因為接受治療而受影響,如怕影響生育,可於冶療前將精子冷凍儲存 於精子銀行,如治療後精液品質不良,也可運用人工受孕方法以達生育下一代的目的,睪丸切除後如怕影響外觀,也可於睪丸切除手術中或術後接受人工睪丸植入手 術。

由於睪丸癌大部分不會造成疼痛,病人往往會忽略而延誤就醫,根據統計病人從發現無痛性睪丸腫塊至就醫的時間,平均約需三至六個月,我們應加強健康教育,比 照女性乳癌自我檢查,男性養成洗澡時睪丸自我檢查的習慣,懷疑睪丸有問題時,應立即找泌尿專科醫師診治,以達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張貼留言

留言